——记我院科研达人、国家青年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夏小静博士
夏小静,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2016年7月进入我院工作。主要从事动物病原致病机理(及快速检测技术)与新兽药(抗菌肽)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入职五年,在《Reviewsin Aquaculture》、《CellDeath & Disease》、《Food &Function》、《Journalof Cellular Physiology》、《Apoptosis》《Journal of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1区4篇,2区4篇),被《Nature》《Cell》等知名学术期刊引用近400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件;参编教材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河南科技学院科技攀登计划等项目9项。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滨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新乡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滨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现为Theranostics(IF 11.556)、MolecularTherapy-Nucleic Acids (IF 8.886)、Cell Death and Disease (IF 8.469)、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 (IF 4.932)、PharmacologicalReports (IF 3.024)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审稿专家;Biochemistryand Molecular Biology期刊编委。2018年被推选为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2020年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21年被学校确定为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推荐人选。
成长: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2009年6月,夏小静从皖西学院动物科学专业毕业,同年9月开始在山东农业大学攻读预防兽医学硕士学位,开启了自己的科研生涯。本科阶段没有任何科研经历,加之由于种种原因导师没有给他指定师兄或师姐指导实验和学习,他像一个“没人管的孩子”,难以融入到实验室大家庭。为此,他曾在天外村释放压抑的心情。短暂调整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无论哪个师兄或师姐有实验他都跟着学,慢慢的有了动手的机会。在导师、师兄、师姐的帮助和指导下,经过一年的学习他基本掌握了实验室里大多数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实验技术。凭借着踏实、肯干的精神,他在硕士期间先后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
科研创新不是光靠简单的“说说”而已,读博的前两年他经常在凌晨1点到零下30度的长春郊外采集实验样品,为了保证样品的新鲜度持续工作到深夜十一点多。然而实验还是经常遇到难题,多少次付出了巨大努力实验结果仍然不理想,实验总是在原地打转,那时他多次想到过放弃。但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2015年他获得了在第五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做全英文论文报告的机会。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3篇SCI论文,其中2篇发表于Nature出版集团旗下《Cell Death &Disease》《CellDeath Discovery》期刊上。
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少不了特定阶段领路人的引导。对他而言,硕士期间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沈志强研究员和山东农业大学姜世金教授是他做科研的启蒙者。读博期间,导师雷连成教授对科研的严谨态度以及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深深影响了他。在吉林大学严格的学术环境要求中,他逐渐成长起来,独立性、自主性都有了很大进步,也开始了对自己研究方向的探索。
启航:披星戴月,孜孜以求
2016年7月博士毕业之后,夏小静来到河南科技学院成为动物科技学院的一员,并加入了胡建和教授动物病原和新兽药团队,主要开展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分子标志、遗传机制、病原与宿主间相互作用以及动物源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以及重组表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工作后,他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坚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7:30上班,23:00下班是常态,中午困了办公室有简易折叠单人床;继续保持良好的科研习惯,大量阅读最新文献并及时整理为综述性论文,紧跟前沿领域的发展状况;积极参加重要的学术组织和国内外学术会议,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河南是全国闻名的畜牧业大省,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在畜牧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他在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将奶牛乳房炎作为研究方向之一,2017年3月他向国基自然科学基金委申报了题为“外泌体介导氨基酸感受器GCN2抑制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得批准,这让他激动不已。刚参加工作科研经费缺乏,这是他拿到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同年11月,他分别拿到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河南省博士后科研项目。
在没有研究生的情况下,为攻克科研中的一个个困难,带领本科生开始了不懈的攀登。他坚持每天都要到实验室去,询问学生实验进展情况,重要的事情一天可能要问好几遍。实验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他经常向学生强调不仅“要勤奋”还要“会思考”“会查资料”。为了让学生做到这这些,课题组定下了每周例会和报告制度,在会上大家一起分析文献,讨论工作,共同进步。先后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指导学生获第十四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河南科技学院“百农英才”项目1项。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1篇。指导2016级本科生7名,其中5名同学参加了当年的研究生考试,全部一志愿录取。
未来:砥砺奋进,逐梦前行
202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逐步组建研究生+本科生的小科研团队。2021年8月夏小静博士申报的《外泌体介导中性粒细胞促进乳腺上皮细胞铁死亡致乳腺组织损伤的机制研究》获得面上项目资助,这为今后的科研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科研之路任重而道远。这几年我国的科技事业进步很快,对科技工作者有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科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16年10月3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其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夏小静博士期间的主要工作也是围绕细胞自噬(细胞死亡方式之一)展开的,大隅良典的获奖使他对细胞死亡方式更有兴趣。除了自噬,凋亡等死亡方式外,近年来多种细胞死亡方式相继被发现,他们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生理、病理意义研究还刚刚起步。就这样,自2018年起,他走上了病原感染致“细胞死亡之谜”的探索之路。相关科研成果已发表在《Reviewsin Aquaculture》、《CellDeath & Disease》、《Food &Function》、《Journalof Cellular Physiology》、《Apoptosi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
在校、院两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胡建和教授的带领下,在团队成员配合帮助下,参加工作5年里夏小静博士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在他心中还有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将自己的研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取得能直接有益于人民群众健康、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成果。对于他来说,科学研究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