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上午,我院邀请食品学院胡梁斌博士主讲本次学术论坛,会议由副院长贺永惠主持。
胡梁斌博士所在的食源性生物活性成分团队一直关注食源性有害微生物的种类、毒力和致病机理。本次以“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死亡途径探索”为题,介绍了该团队的研究进展。
人类一直受到食源性微生物病原的威胁,目前采用两种策略来应对病原微生物:巨噬细胞吞噬或用抗生素等药物来杀灭。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方面细菌演化出了菌群生物膜抵抗巨噬细胞吞噬,另一方面通过基因遗传变异产生耐药性来抵御药物;这样使得人类与病原之间的斗争愈加复杂。细菌在应对药物时,除了产生耐药性外,还有一小部分处于“蛰伏”(Persistence)状态,该状态下细菌不发生基因的改变,代谢处于休眠状态,当停药或药物浓度不足时,细菌又可兴风作浪,造成重新感染或疾病迁延不愈。
学界对于细菌Persistence状态有两种解释,但是均不能有效的阐明Persistence发生机理。胡梁斌课题组以大肠杆菌为对象,通过试验对Persistence理论做了部分修正。此外,该团队还探索了麝香草酚诱导黄曲霉凋亡的机制,提出钾离子电压门控通道β亚基(KCNAB)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控制黄曲霉素生成的靶点,未来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会后,参会人员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交流。